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A4纸的长是29.7厘米,宽是21厘米。A4纸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6定义的,规格为2129.7cm(210mm×297mm),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纸张尺寸都是采用这一国际标准。这个标准最初是被魏玛共和国在1922年纳入DIN(编号是DIN 476),虽然其中一些格式法国在同一时期也自行研发出来,不过之后就被遗忘了。ISO 216定义了A、B、C三组纸张尺寸。C组纸张尺寸主要使用于信封。扩展资料:一、A组纸张尺寸的长宽比都是√2:1。最常用到的纸张尺寸是A4,它的大小是297乘以210毫米。A系列的制定基础首先是求取一张长宽比为√2且面积为1平方米(m²)的纸张。因此这张纸的宽长分别为 841 毫米和 1189 毫米(长宽比为√2:1),并且编号为A0。若将A0纸张的长边对切为二,则得到两张A1的纸张,其宽长均为 594 毫米和841 毫米。依此方式继续将A1纸张对切,则可以依序得到A2、A3、A4等等纸张尺寸。在制定标准时,尺寸均以整数为准,因此对切的纸张尺寸若带有小数(小于 1 毫米)则会舍入计算。二、A4纸长的尺寸来由原因一:一张长为2,宽为X的矩形,对折之后长宽分别是X和1,那么为了保证相似,就要求1:X=X:2。得到的比例为√2。然而297除以210,得到的是1.414,接近于√2,而这个比例正是一张纸对折之后和原来的纸型相似的比例。如果不是这样的比例,比如4:3,那我们就会发现对折后,纸的形状失真,变成3:2了。原因二:其实满足这个比例,可以有其他数值,如282mm×200mm,或者其他大小。然而210mm×297mm这个数值与A4的4有关,由于A0纸的大小为841mm×1189mm,A4纸就是A0纸折叠4次的大小。所以A4纸的尺寸就是210mm×297mm。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4纸
长5厘米,高3厘米,宽2厘米
长5cm,宽2cm,高3cm
长5宽2高3
50302
“一度长”不是指具体多少厘米,而是指人将两手平伸,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度长。一般相当于一个人的身高。
大约有170厘米左右
度,读音:【du】
释义: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
一度,读音:
释义: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俗称两臂横量绳数曰一度、两度。见 清 吴任臣 《字汇补》。
造句:
“尽手一度”就是把行距尽量放大,“尽脚一缩”就是把株距也尽量放大。
②不久前,五公祠环境整治,草莽中发现一方长约一度、宽二尺多、厚七八寸的石匾。
③2013年的第“一度翔”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扩展资料:
基本释义:
1.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度、刻~、~量衡。
2.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度、高度、风度。
3.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度。
4.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
5.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
6.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度、法~。
7.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8.能容受的量:气度。
9.考虑,打算:置之度外。
10.过,由此到彼:度日、度假、欢度新春。
11.量词,次:一度、再度。
12.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度(剃发出家)。
13.姓。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厘米=0.1分米=0.01米
“一庹长”不是指具体多少厘米,而是指人将两手平伸,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庹长。一般相当于一个人的身高。大约有170厘米左右。
庹,读音:【tuǒ】
释义: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
一庹,读音:
释义: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俗称两臂横量绳数曰一庹、两庹。
造句:
“尽手一庹”就是把行距尽量放大,“尽脚一缩”就是把株距也尽量放大。
②不久前,五公祠环境整治,草莽中发现一方长约一庹、宽二尺多、厚七八寸的石匾。
③2013年的第“一庹翔”比往年得更早一些。
扩展资料:
1、1尺约等于0.333米(保留3位小数)=33.3厘米,所以一庹长=5尺=533.3=166.5厘米。而1米=100厘米,因此一庹长—1米=166.5—100=66.5厘米。
2、米(meter):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m=10dm=100cm。
3、一庹多长:为了量出一庹的长度,可以利用一根竹竿或木棍,或者利用墙面,两臂左右平伸,不要过于用力,按照同样的姿势,做三、四次,每次都作好记号,量出长度,最后,求出平均数。这就是一庹的长度。
题目: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解:设宽是x厘米,长是2x厘米,(2x+x)×2=243x×2=246x=24x=24÷6x=4长=2x=2×4=8厘米答: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
一寸约等于3.3厘米,一尺就是33厘米左右。
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一尺等于十寸。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语符号即缩写为:cm。
出处
《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刘向《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水浒传》第八四:“原来那 天山勇 ,马上惯使漆抹弩,一尺来长铁翎箭,有名唤做一点油。”
《韩诗外传》卷七:“ 子贡 曰:‘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 赐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市吏於是与 子胥 俱入见王, 王僚 恠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唐·孟郊 《秋怀》诗之三:“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太上黄庭中景经》:“去脐一尺变化神。”李千乘注:“一尺,阴下胞上,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交会之门也。中有真人,号曰制命。”
1、1尺是33.3333333333厘米。 2、一尺(yī chǐ)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也作为量词,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 3、释义:(1)、表度量。十寸为一尺。 【出处】:《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示例】:《水浒传》第八四:“原来那 天山勇 ,马上惯使漆抹弩,一尺来长铁翎箭,有名唤做一点油。” 释义:(2)、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 【出处】:《韩诗外传》卷七:“ 子贡 曰:‘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 赐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市吏於是与 子胥 俱入见王, 王僚 恠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一尺等于33.333厘米。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测量长度的单位,不同朝代,一尺长短都不同。
最短的是商代,一尺等于今天的16.95厘米,也就是大约17厘米,最长的在宋元时期,一尺等于今天的31.68厘米,大约32厘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1丈=10尺,1尺=10寸。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
1尺=33.3333333厘米
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扩展资料: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纳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厘米俗称公分。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