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开启屏蔽访客功能,允许调试
C10混凝土配合比:水泥:水:砂:石子=1:0.93:4.27:5.66
1立方米C10混凝土需要用32.5号水泥199公斤,水185公斤,砂850公斤,碎石1126公斤
与水泥标号,混凝土标号,塌落度大小,砂含水率,碎石粒径等等因素有关。
扩展资料:
混凝土的配合比是要根据水泥标号,混凝土标号,塌落度大小,砂含水率,碎石粒径计算、实验确定的,做试拌后,要看28天标准养护的试块强度要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顺利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混凝土工程的成本。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
1、满足混凝土设计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使用要求的耐久性。
4、满足上述条件下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C15混凝土的配合比如下图:
混凝土按强度分成若干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划分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立方抗压强度总体分布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得百分率不超过5%,即有95%的保证率。
混凝土的强度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十二个等级。不同的原材料、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坍落度、不同性能要求的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不同的,具体采用什么配合比一般要把混凝土原材料送到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所要求的配合比。
扩展资料
混凝土是非均质的三相体,即固体、液体和气体。两种相接触的面称为界面,混凝土中界面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混凝土拌合物三相所占的体积大致为,固相占总体积的73%~84%、液相占15%~22%、气相占1%~5%。
三相的体积并非一成不变,在建筑后的凝结硬化过程中,三相所占的体积将不断的发生变化,但终凝以后变化减少,表现为总体积和液相在减少,而气相却在增加,主要是液相流失、蒸发和被固相所吸收造成。另外,三相的体积也会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相体积的改变是混凝土产生裂缝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混凝土产生终凝之前较为明显(即通常认为随行收缩,干燥收缩等引起的裂缝),但这种裂缝如果在浇筑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能够获得明显的控制效果。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就是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三相体体积的变化,通过试样将三相体得体积调整到最佳比例。
普通混凝土定义:
普通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硬化而得的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结构或者构件,也称水泥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一般构筑物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
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2、工程特征(工程所处环境、结构断面、钢筋最小净距等)
3、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4、砂、石的种类规格、表观密度以及石子最大粒径
5、施工方法
设计方法与步骤: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首先按照原始资料进行初步计算。得出“理论配合比”;经过试验室试拌调整,提出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的“基准配合比”。
然后根据基准配合比进行表观密度和强度的调整,确定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的“试验室配合比”;最后根据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成“生产配合比”。
你所说的这个配合比只是质量比,现场实际施工中的配合比应该要用重量表示,即每立方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重量Kg。包括外加剂的重量都应标明,然后还要根据砂石的含水量情况进行计算,并计算每拌实际拌和量。
楼主,我们的标识牌就是按这个样式来做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NO:085技术要求强度等级:C 40抗渗等级:塌落度/mm:35~50原材料水泥:P.O 42.5河砂:中砂碎石/mm: 5 ~31.5粉煤灰: 外加剂:JM-Ⅱ 或 JY-2 配合比每1㎡材料用量/kg水泥河砂碎石水外加剂砂率37066012451453.7 35 %配合比例11.783.360.390.01
混凝土配合比中C、S、G、W表示构成混凝土的材料。
C是英文单词”cement“的首字母,表示水泥;S是英文单词”sand“的首字母,表示砂;G是英文单词”gravel“的首字母,表示石子;W是英文单词”water“的首字母,表示水。
扩展资料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和砂、石、外加剂、掺合料的相关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0–2002)等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混凝土满足施工的和易性要求;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耐久性满足使用要求;混凝土满足经济性要求。
序号 项 目 单位 普 通 混 凝 土 碎(砾)石最大粒径(mm) 20 混 凝 土 标 号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水 泥 标 号 325 325 425 325 425 325 425 425 525 425 525 525 5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 水 泥 kg 294 354 297 412 343 474 390 436 383 482 424 464 5042 中(粗)砂 m3 0.5 0.48 0.5 0.46 0.49 0.44 0.47 0.46 0.48 0.45 0.47 0.46 0.443 碎(砾)石 m3 0.88 0.84 0.88 0.8 0.85 0.77 0.82 0.8 0.84 0.79 0.81 0.79 0.774 片 石 m3 — — — — — — — — — — — — —序号 项 目 单位 普 通 混 凝 土 碎(砾)石最大粒径(mm) 40 混 凝 土 标 号 10 15 20 25 30 35 40 水 泥 标 号 325 325 425 325 425 325 425 325 425 425 525 425 525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1 水 泥 kg 255 282 255 338 273 390 318 432 365 406 350 447 3872 中(粗)砂 m3 0.52 0.51 0.52 0.49 0.52 0.47 0.5 0.46 0.49 0.48 0.5 0.47 0.493 碎(砾)石 m3 0.91 0.89 0.91 0.85 0.9 0.82 0.87 0.81 0.85 0.83 0.87 0.82 0.854 片 石 m3 — — — — — — — — — — — — —序号 项 目 单位 普通混凝土 水下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 片石混凝土 碎(砾)石最大粒径(mm) 40 80 40 20 80 混 凝 土 标 号 45 50 10 15 20 20 25 25 15 20 15 水 泥 标 号 525 525 325 325 325 325 425 325 425 425 325 325 3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1 水 泥 kg 424 461 255 277 331 446 360 515 420 365 344 411 2352 中(粗)砂 m3 0.47 0.46 0.52 0.52 0.49 0.47 0.53 0.45 0.5 0.49 0.6 0.57 0.443 碎(砾)石 m3 0.83 0.81 0.91 0.9 0.86 0.69 0.78 0.66 0.74 0.85 0.73 0.7 0.774 片 石 m3 — — — — — — — — — — — — 0.21序号 项 目 单位 泵送混凝土 碎(砾)石最大粒径(mm) 20 40 混 凝 土 标 号 20 25 30 35 40 45 50 10 15 水 泥 标 号 425 325 425 325 425 425 525 425 525 525 525 325 325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1 水 泥 kg 345 474 395 531 437 484 425 530 466 506 544 300 3302 中(粗)砂 m3 0.6 0.55 0.58 0.53 0.57 0.56 0.58 0.54 0.56 0.55 0.54 0.62 0.613 碎(砾)石 m3 0.73 0.67 0.71 0.65 0.7 0.68 0.7 0.66 0.69 0.67 0.65 0.75 0.744 片 石 m3 — — — — — — — — — — — — —序号 项 目 单位 泵送混凝土 碎(砾)石最大粒径(mm) 40 混 凝 土 标 号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水 泥 标 号 425 325 425 325 425 325 425 425 525 425 525 525 525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1 水 泥 kg 298 392 317 449 366 484 409 451 389 492 426 462 4982 中(粗)砂 kg 0.62 0.58 0.61 0.56 0.6 0.56 0.58 0.57 0.59 0.56 0.58 0.57 0.563 碎(砾)石 m3 0.76 0.71 0.75 0.69 0.73 0.68 0.71 0.7 0.73 0.68 0.71 0.69 0.684 片 石 m3 — — — — — — — — — — — — —“注: (1)采用细砂配制混凝土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4%; (2)表列各种混凝土标号的水泥用量,系按机器捣固计算,如果用人工捣固时,每立方米混凝土应增加水泥用量25kg; (3)材料消耗数量已包括场内运输及操作损耗在内; (4)公路水下构造物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机械捣固不应少于240kg,人工捣固不应少于265kg; (5)采用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运输与操作损耗按4%计算; (6)采用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每10m3混凝土拌和与养生用水为: 现浇混凝土基础 18m3 现浇混凝土上部构造 21m3 现浇混凝土下部构造 18m3 预制混凝土 22m3 “
混凝土配合比一览表:
所谓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配合比。
调整步骤:设试验室配合比为水泥:砂子:石子=1:x:y,现场砂子含水率为m,石子含水率为n,则施工配合比调整为: 1:x/(1-m):y/(1-n)。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顺利施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混凝土工程的成本。